采访朱锫:未完成空间的艺术

2017.07.21

 

 

近日,美国建筑杂志Metropolis 刊登了拉基米尔·贝罗戈洛夫斯基(Vladimir Belogolovsky)对朱锫的采访,朱锫谈论了今年他在柏林Aedes当代建筑中心举办首次建筑个展的主题与概念,近期的思考与设计过程,过去对建筑发表的言论,及建筑与艺术的关系。

 

在近十年内,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明星建筑师的试验地,实际上,这种情况至今仍持续;如今,至少有一批三四十岁左右的世界级中青年建筑师,他们成功地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当代建筑,这种建筑更多地是基于当地的传统,而不是全球性的影响。

 

在今年的五次中国之行中,我遇上了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,朱锫,他于2005年在北京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,并在中国各地建成了各种文化、教育和酒店类项目。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被展出并多次获奖。他的灵感也许并非惊人或者独一无二,但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引人注目且具有启发性的。

 

朱锫:在我的工作室里展示的所有模型,有超过一半目前正在柏林的Aedes 当代建筑中心展出;这一展览名为“心灵景观”。目前展出的有五个项目——景德镇御窑博物馆、大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、大理美术馆、寿县文化艺术中心和石景山文化中心,全部都正在建设中。

 

我尝试展示我近期的思考和设计过程,以及一系列基于地点、气候、文化、生活方式、当地材料、历史,特别是对于自然的兴趣。我希望我的建筑能够反映特定环境下的所有特定条件,并从特定环境中学习,创造一种新的体验,这对于每个地方来说,都是非常特别的。

 

 

 

 

VB:你提到自然是你最重要的灵感来源。但是当我看你在柏林的展览的照片时,它的布局是非常几何和抽象的。几乎所有的东西都用白色表示。甚至你的风景画都是黑白的。

 

朱锫:大多数人把自然和绿色、山脉、森林联系在一起。但如今,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里。在我的作品中,我不强调物理性质,不像其他建筑师那样,他们试图模仿自然,用绿色植物来覆盖在建筑上。那不是真正的自然。我从不试图让我的建筑看起来像自然,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的。我的建筑是为了回应自然的,而不是复制自然。例如,很多好的设计灵感可以从传统建筑中汲取,人们以高大的庭院、坚固的墙壁和小窗来应对炎热潮湿的气候。所以,对我来说,自然就是态度,这都是我们如何应对气候的态度。建筑应该是我们想要如何回应和建立与自然之间的关系。而且,我也不喜欢那些用昂贵的、闪亮的材料来表达技术的建筑。看起来非常自命不凡。

 

 

 

 

VB:观察您目前正在建设的作品——景德镇御窑博物馆,大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,或者你其他早期著名作品——数字北京,北京的模糊酒店,深圳的OCT设计博物馆——很难相信所有这些项目都是由一位建筑师设计的。为什么这些作品如此不同?您建筑背后的主要思想是什么?

 

朱锫:我坚信每个项目都具有特殊性。气候是寻找不同解决方案和表达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。你不能用一种标准化风格去设计。许多建筑师刻意发展个人风格化。我对此不感兴趣。在这方面我是克制的,我更愿意设计一个具体的真实的建筑,而不是个人化或者被标识的建筑。所以在材料和形式的使用上,我总是有所不同。

 

 

我的态度永远不会改变——我总是致力于创造一些美丽的东西来补充自然。我最喜欢的建筑师是勒·柯布西耶,他一直在改变。他的拉图雷特修道院和小教堂是同一时期的作品,但你找不出比这两个建筑更不同的建筑了。因为这两个方案的场地非常不同,规划、规模,以及产生的形式都非常不同。但是,如果你超越建筑形式本身,你就会发现材料,颜色,光线的本质处理方式,以及它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相似之处。

 

VB:把著名建筑师邀请到其他地方去刻画当地性,这种想法似乎有些矛盾,你不觉得吗?几个世纪以来,都是邀请来自海外的建筑师,这样他们就能带来一些新的、个人的甚至是标志性的建筑。路易十四对贝尔尼尼的邀请是一个著名的例子。今天,就像所有的博物馆都想拥有毕加索一样,每个城市都想要建造一个由哈迪德设计的建筑...

 

朱锫:这是不对的!以后将会改变!

 

VB:您怎么看待在北京已经有的两栋扎哈的大型建筑?

 

朱锫:在这方面,必将平衡。作为一名建筑师,你需要创造人们所了解的体验;然后你还需要尝试去创造人们不知道的体验。这才是完美的建筑。建筑并不是要创造一些奇怪的东西。建筑不是雕塑。建筑是关于体验的,是关于进入,探索,并使之兴奋的。许多新城市建立在时尚或主题公园之上,而非真正的城市基础之上。但我相信建筑是有根的。如果你在中国建造,你必须把它与当地的中国文化联系起来。

 

建筑应该基于两个基本原则——一个是基于它原本的根,另一个是基于创新和新的体验。我认为需要辩证地将尊重当地文化和环境结合起来。对此,来自不同地方的建筑师会有不同的看法。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

VB:如果我让您说出一个词来描述你的工作,您会选哪个词?

 

朱锫:两个我已经提及的词:“根”和“创新”。“根”是关于自然和文化的,“创新”则关于新的体验。

 

VB:您称您的建筑是无建筑风格的。

 

朱锫:因为我讨厌有风格这种想法。我没有一个固定的风格。我想每次都不同。我想做更多的实验。我想忘掉过去做过的事。

 

 

 

 

VB:你认为建筑是艺术吗?你相信建筑师和艺术家一样吗?

 

朱锫:是的,我坚信建筑是艺术。如果建筑是艺术,这就意味着建筑师就是艺术家。那为什么我们称一些人为艺术家,而其他却叫设计师呢?因为艺术家创造了一些以前不存在的东西。他们创造新的视角,新的体验,新的想法。但是,建筑和艺术是有区别的。建筑不仅是关于空间的,也是关于功能和经验的。艺术是为每个人创造的。但是建筑是非常具体的。建筑师为特定的人、地点、文化和气候创造建筑。

 

VB:我想请问你如何诠释你自己的一些引语。您谈到,“建筑最重要的时刻不是建筑完工的时刻,而是空间与人相交之时。”

 

朱锫:当你看一幅中国传统的画时,它看起来不完整。在头脑中补全这幅画是欣赏者的工作。中国的文人从来不在山前写生,他们通常愿意在山里游历几个月。当他们回到家时,他们会将所有的记忆重拾在一起并放在画里。中国的园林和建筑注重体验,通过创造空间来行走、观看、生活和漫步。任何建筑都不应该完整。应留有一些空间给参观者来诠释。建筑应该就像一幅中国画;它应该努力去证明超越直接功能的可能性。为了实现某种特定功能而创建的一幢大楼就是一座死楼。看看那些在中间有庭院的传统胡同。这些庭院没有特定的功能。它是空的,但它也意味着一切。人们在院子里吃饭,社交,在那里结婚。我们称它为不完整的空间。但这是房子里最重要的空间,是心脏。当我们在做我们的建筑时,我们试图避免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案;我们留下了空间来诠释,所以不同的功能可以超出我们的预期。建筑物应该像海绵一样,中间应该有许多不完整的空间。

 

 

 

 

VB:您的另一个引语:“创造模糊空间是我的一种个人风格。”

 

朱锫:例如,当我在北京为艺术家蔡国强做了一个四合院时,它主要是对历史胡同的改造,但在修复后,有一部分被损坏,我就重建了一个新的房子,而不去复制任何东西。我使用了新的、甚至是未来主义的材料和形式来与旧的材料形成对比。这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项目,有些人称之为模糊,但对我来说,这种将旧与新结合在一起的方式,是关于尊重过去,同时进入未来。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个例子是矛盾的,但对我来说,这就是我寻找新的和谐的方式。在每一个项目中,我都在寻找机会以最现代的方式来表达我的作品。

 

VB:您也说过:“你不能只使用传统的砖,然后宣称这是传统的建筑。”这是针对你的同行王澍的批评吗?”

 

朱锫:不,不是这样的。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方法。我非常欣赏王澍的作品,并且我们分享彼此的想法。他在寻找根,我也在寻找根。我在这段话中批判的是使用新的材料来复制传统的图像。王澍的作品中有很深的灵魂。他使用回收材料,我也喜欢,事实上,最近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工作中,我也在那里回收当地的砖块,这是当地的传统。由于需要经常重建的窑炉结构,工人们回收旧砖来建造房屋。因此,当地是有一种强烈的回收、再利用建筑材料的文化。

 

VB:最后一句座右铭:“我们工作室一直是面向未来的。”

 

朱锫:是的,我一直在寻找创造新经验的方法,那种在过去不存在的。

 

VB:说一说您最喜欢的建筑?

 

朱锫:雅典卫城,还有中国的一些传统村庄。我喜欢从基于集体思考的建筑中获得灵感,而不是被一个人的想法所驱使。这些结构是如何自然的发展而成的。在我们努力建设未来的过程中,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过去。它们与西方的许多传统建筑不同,比如新古典主义的宫殿,也和北京的紫禁城不同,它们避免了主轴和对称。通过一种方法使建筑适应场所,这是我喜欢的。我觉得这个建筑是与自然的谨慎结合。

 

VB:如果您有机会和任何一位建筑师交流,您希望是谁?

 

朱锫:勒·柯布西耶。他如此伟大。我喜欢他的艺术头脑和充满活力、创新的建筑。

采访朱锫:未完成空间的艺术

2017.07.21

 

 

近日,美国建筑杂志Metropolis 刊登了拉基米尔·贝罗戈洛夫斯基(Vladimir Belogolovsky)对朱锫的采访,朱锫谈论了今年他在柏林Aedes当代建筑中心举办首次建筑个展的主题与概念,近期的思考与设计过程,过去对建筑发表的言论,及建筑与艺术的关系。

 

在近十年内,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明星建筑师的试验地,实际上,这种情况至今仍持续;如今,至少有一批三四十岁左右的世界级中青年建筑师,他们成功地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当代建筑,这种建筑更多地是基于当地的传统,而不是全球性的影响。

 

在今年的五次中国之行中,我遇上了中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,朱锫,他于2005年在北京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,并在中国各地建成了各种文化、教育和酒店类项目。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被展出并多次获奖。他的灵感也许并非惊人或者独一无二,但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引人注目且具有启发性的。

 

朱锫:在我的工作室里展示的所有模型,有超过一半目前正在柏林的Aedes 当代建筑中心展出;这一展览名为“心灵景观”。目前展出的有五个项目——景德镇御窑博物馆、大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、大理美术馆、寿县文化艺术中心和石景山文化中心,全部都正在建设中。

 

我尝试展示我近期的思考和设计过程,以及一系列基于地点、气候、文化、生活方式、当地材料、历史,特别是对于自然的兴趣。我希望我的建筑能够反映特定环境下的所有特定条件,并从特定环境中学习,创造一种新的体验,这对于每个地方来说,都是非常特别的。

 

 

 

 

VB:你提到自然是你最重要的灵感来源。但是当我看你在柏林的展览的照片时,它的布局是非常几何和抽象的。几乎所有的东西都用白色表示。甚至你的风景画都是黑白的。

 

朱锫:大多数人把自然和绿色、山脉、森林联系在一起。但如今,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里。在我的作品中,我不强调物理性质,不像其他建筑师那样,他们试图模仿自然,用绿色植物来覆盖在建筑上。那不是真正的自然。我从不试图让我的建筑看起来像自然,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的。我的建筑是为了回应自然的,而不是复制自然。例如,很多好的设计灵感可以从传统建筑中汲取,人们以高大的庭院、坚固的墙壁和小窗来应对炎热潮湿的气候。所以,对我来说,自然就是态度,这都是我们如何应对气候的态度。建筑应该是我们想要如何回应和建立与自然之间的关系。而且,我也不喜欢那些用昂贵的、闪亮的材料来表达技术的建筑。看起来非常自命不凡。

 

 

 

 

VB:观察您目前正在建设的作品——景德镇御窑博物馆,大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,或者你其他早期著名作品——数字北京,北京的模糊酒店,深圳的OCT设计博物馆——很难相信所有这些项目都是由一位建筑师设计的。为什么这些作品如此不同?您建筑背后的主要思想是什么?

 

朱锫:我坚信每个项目都具有特殊性。气候是寻找不同解决方案和表达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。你不能用一种标准化风格去设计。许多建筑师刻意发展个人风格化。我对此不感兴趣。在这方面我是克制的,我更愿意设计一个具体的真实的建筑,而不是个人化或者被标识的建筑。所以在材料和形式的使用上,我总是有所不同。

 

 

我的态度永远不会改变——我总是致力于创造一些美丽的东西来补充自然。我最喜欢的建筑师是勒·柯布西耶,他一直在改变。他的拉图雷特修道院和小教堂是同一时期的作品,但你找不出比这两个建筑更不同的建筑了。因为这两个方案的场地非常不同,规划、规模,以及产生的形式都非常不同。但是,如果你超越建筑形式本身,你就会发现材料,颜色,光线的本质处理方式,以及它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相似之处。

 

VB:把著名建筑师邀请到其他地方去刻画当地性,这种想法似乎有些矛盾,你不觉得吗?几个世纪以来,都是邀请来自海外的建筑师,这样他们就能带来一些新的、个人的甚至是标志性的建筑。路易十四对贝尔尼尼的邀请是一个著名的例子。今天,就像所有的博物馆都想拥有毕加索一样,每个城市都想要建造一个由哈迪德设计的建筑...

 

朱锫:这是不对的!以后将会改变!

 

VB:您怎么看待在北京已经有的两栋扎哈的大型建筑?

 

朱锫:在这方面,必将平衡。作为一名建筑师,你需要创造人们所了解的体验;然后你还需要尝试去创造人们不知道的体验。这才是完美的建筑。建筑并不是要创造一些奇怪的东西。建筑不是雕塑。建筑是关于体验的,是关于进入,探索,并使之兴奋的。许多新城市建立在时尚或主题公园之上,而非真正的城市基础之上。但我相信建筑是有根的。如果你在中国建造,你必须把它与当地的中国文化联系起来。

 

建筑应该基于两个基本原则——一个是基于它原本的根,另一个是基于创新和新的体验。我认为需要辩证地将尊重当地文化和环境结合起来。对此,来自不同地方的建筑师会有不同的看法。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

VB:如果我让您说出一个词来描述你的工作,您会选哪个词?

 

朱锫:两个我已经提及的词:“根”和“创新”。“根”是关于自然和文化的,“创新”则关于新的体验。

 

VB:您称您的建筑是无建筑风格的。

 

朱锫:因为我讨厌有风格这种想法。我没有一个固定的风格。我想每次都不同。我想做更多的实验。我想忘掉过去做过的事。

 

 

 

 

VB:你认为建筑是艺术吗?你相信建筑师和艺术家一样吗?

 

朱锫:是的,我坚信建筑是艺术。如果建筑是艺术,这就意味着建筑师就是艺术家。那为什么我们称一些人为艺术家,而其他却叫设计师呢?因为艺术家创造了一些以前不存在的东西。他们创造新的视角,新的体验,新的想法。但是,建筑和艺术是有区别的。建筑不仅是关于空间的,也是关于功能和经验的。艺术是为每个人创造的。但是建筑是非常具体的。建筑师为特定的人、地点、文化和气候创造建筑。

 

VB:我想请问你如何诠释你自己的一些引语。您谈到,“建筑最重要的时刻不是建筑完工的时刻,而是空间与人相交之时。”

 

朱锫:当你看一幅中国传统的画时,它看起来不完整。在头脑中补全这幅画是欣赏者的工作。中国的文人从来不在山前写生,他们通常愿意在山里游历几个月。当他们回到家时,他们会将所有的记忆重拾在一起并放在画里。中国的园林和建筑注重体验,通过创造空间来行走、观看、生活和漫步。任何建筑都不应该完整。应留有一些空间给参观者来诠释。建筑应该就像一幅中国画;它应该努力去证明超越直接功能的可能性。为了实现某种特定功能而创建的一幢大楼就是一座死楼。看看那些在中间有庭院的传统胡同。这些庭院没有特定的功能。它是空的,但它也意味着一切。人们在院子里吃饭,社交,在那里结婚。我们称它为不完整的空间。但这是房子里最重要的空间,是心脏。当我们在做我们的建筑时,我们试图避免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案;我们留下了空间来诠释,所以不同的功能可以超出我们的预期。建筑物应该像海绵一样,中间应该有许多不完整的空间。

 

 

 

 

VB:您的另一个引语:“创造模糊空间是我的一种个人风格。”

 

朱锫:例如,当我在北京为艺术家蔡国强做了一个四合院时,它主要是对历史胡同的改造,但在修复后,有一部分被损坏,我就重建了一个新的房子,而不去复制任何东西。我使用了新的、甚至是未来主义的材料和形式来与旧的材料形成对比。这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项目,有些人称之为模糊,但对我来说,这种将旧与新结合在一起的方式,是关于尊重过去,同时进入未来。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个例子是矛盾的,但对我来说,这就是我寻找新的和谐的方式。在每一个项目中,我都在寻找机会以最现代的方式来表达我的作品。

 

VB:您也说过:“你不能只使用传统的砖,然后宣称这是传统的建筑。”这是针对你的同行王澍的批评吗?”

 

朱锫:不,不是这样的。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方法。我非常欣赏王澍的作品,并且我们分享彼此的想法。他在寻找根,我也在寻找根。我在这段话中批判的是使用新的材料来复制传统的图像。王澍的作品中有很深的灵魂。他使用回收材料,我也喜欢,事实上,最近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工作中,我也在那里回收当地的砖块,这是当地的传统。由于需要经常重建的窑炉结构,工人们回收旧砖来建造房屋。因此,当地是有一种强烈的回收、再利用建筑材料的文化。

 

VB:最后一句座右铭:“我们工作室一直是面向未来的。”

 

朱锫:是的,我一直在寻找创造新经验的方法,那种在过去不存在的。

 

VB:说一说您最喜欢的建筑?

 

朱锫:雅典卫城,还有中国的一些传统村庄。我喜欢从基于集体思考的建筑中获得灵感,而不是被一个人的想法所驱使。这些结构是如何自然的发展而成的。在我们努力建设未来的过程中,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过去。它们与西方的许多传统建筑不同,比如新古典主义的宫殿,也和北京的紫禁城不同,它们避免了主轴和对称。通过一种方法使建筑适应场所,这是我喜欢的。我觉得这个建筑是与自然的谨慎结合。

 

VB:如果您有机会和任何一位建筑师交流,您希望是谁?

 

朱锫:勒·柯布西耶。他如此伟大。我喜欢他的艺术头脑和充满活力、创新的建筑。

北京   酒仙桥北路9号
恒通国际创新园   C7

TEL: 86-10-86227468
Mail:office@studiozp.com

© 2023 BY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
京ICP备07008904号